李捷、陈金龙、程美东:新中国史的科学史观、核心问题与精神传承

新中国史的科学史观、核心问题与精神传承

 

     习近平多次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P15-16)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P15-16)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1](P268-26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从此党的历史与新中国史紧密相连;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发展与完善的历史,为社会主义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是新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史。新中国史在“四史”、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本刊特邀李捷、陈金龙、程美东教授参与圆桌论坛,就如何精准把握新中国史的科学史观、准确理解新中国史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新中国史的精神传承等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01 新中国史的科学史观
 

主持人(解丽霞:华南理工大学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院长):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三位专家参与这次关于新中国史若干重要问题的圆桌论坛。三位老师作为党史党建研究专家,这次编写了《新中国史大学生读本》,对“新中国史”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历史的书写不是完整的历史过程的呈现,也无法完全呈现历史的过程,那么,一本好的历史著作的书写,尤其是历史教科书的书写,关键在于历史分期的把握和历史事件的选择。在新中国史研究中,进行历史分期和事件选择时,有哪些基本原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划分历史阶段?如何概括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李捷:我先谈一下划分历史分期的原则问题。我认为,明确新中国史的历史分期,应依据三个原则:第一,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即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特别是第二个历史决议。第二,突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主题主线。第三,彰显新中国史的学科特色。

  

陈金龙:李老师讲了新中国史分期的三个基本原则,除此之外,我认为进行历史分期还要有大历史观,依据每个阶段的历史任务、历史成就、历史特点、历史地位、时代条件,对历史阶段进行判断和划分。

 

李捷:依据历史分期原则,围绕新中国史的主题主线,可以把新中国7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站起来的艰辛历程。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要是在前一历史阶段奠定和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富起来的伟大历程。第三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巨变,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陈金龙:是的,在李老师刚才提到的新中国史的三个阶段中,新时代的历史特点尤其值得关注,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新时代是使中国共产党成为百年大党的时代,新时代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新时代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新时代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时代,新时代是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程美东: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来研究新中国历史,既能呈现新中国史的三个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即三个历史阶段具有发展演进的历史逻辑、前后交替的内在关系、建设改革的必然联结,也能呈现三个历史阶段各自存在的独特历史价值和在整体性历史体系中的位置,呈现宏观历史研究与微观历史研究的完美结合。

 

李捷:《新中国史大学生读本》实现了主题主线与历史阶段的有机统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新中国发展历程中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有机统一,让历史告诉未来、点亮未来、昭示未来,真正发挥好历史教科书应有的“资政育人”功能。

 

主持人:《新中国史大学生读本》的书写,时间延续到了新时代,也就是写到了最近的、当下的“当代史”。传统史学观认为,当代人不写当代史,可见“当代史”书写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当代人写当代史并写好当代史”在史学界已有非常成功的先例,比如朱佳木先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49—1955)》。我们应该如何书写“新时代”?应该如何为尚未完成的“新时代”画像?

 

李捷:其实,每个历史学家都是在立足当代还原历史。当代人写当代史,有一定困难,因为刚刚过去的事情还需要历史沉淀,但当代人写当代史也有特殊的优势,因为有自己的亲身感受与直接判断,可以用这些感受与判断来对照历史文献与历史记载,甚至可以弥补某些文字记载的不足。

 

陈金龙:我同意李老师的观点。当代人是当代史的经历者、见证者,置身历史的现场,对历史会有真切的感受和体悟,当代人写当代史能写出历史的现场感、真实感。当然,对历史进行准确评价需要时间积淀,置于历史长河进行审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历史影响将更加清晰,历史评价也将更客观全面。

 

程美东:书写当代史很难,主要不是因为资料收集难,而是评价其中的得失难,难在秉笔直书所承受的压力上。如果从资料收集掌握的直接性以及著作者的真情实感来看,当代人写当代史更具有优势,更何况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当代人不写当代史,那么这一阶段党史研究就呈现空白,给后人研究制造了空白点。所以,倾力书写当代中国史,是当代历史学人的使命担当。

 

李捷:是的,我们浓墨重彩地书写新时代,不是要刻意突出新时代,而是由新时代的历史地位决定的,这是客观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斗取得的,这是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在新中国长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巨大成就基础上取得的,这是成功的基础。

我们要着力写好新时代的几个突出特点与成就。一是写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新时代的思想伟力。二是写好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独特优势。三是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四是写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五是写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陈金龙:更具体来讲,我们应着力呈现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奋力开创新时代、打铁还需自身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应对“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八个方面,为新时代画像,对新时代进行总结,初步勾勒新时代的历史场景。

 

李捷:陈老师说得很对。在讲清楚新时代的这些特点以后,就能够令人信服地增强“四个自信”,更深地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

 

 

主持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认识世界、把握历史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新中国史的书写如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我们在学习中如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新中国史?

 

李捷:唯物史观是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只有深入掌握唯物史观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看本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合乎规律的结论。具体到新中国史,我们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是分清新中国史的主流和本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懈奋斗史,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史,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二是正确认识探索中的曲折和错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

三是科学评价新中国史中的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四是深刻把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转折的深远影响和意义。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解决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确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是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历史虚无主义拿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

 

陈金龙:李老师讲得非常具体。除此之外,我认为,把握新中国史,还要密切注意历史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充分体现历史研究的辩证法。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新中国发展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对于新中国的发展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新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曲折,不能因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而导致历史虚无主义,而要客观分析曲折产生的原因,认清新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程美东: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在新中国的历史实践中,也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第一,新中国70多年来的进步得益于生产关系的进步,即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才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这一历史史实充分证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第三,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从总体上看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三大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都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主体性。

 


02 新中国史的核心问题

 

主持人:对新中国史的把握,关键是准确认识和理解新中国史的核心问题,首要的是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性。那么,贯穿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如何正确把握新中国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李捷: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党的初心使命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史和探索史。这就是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

 

陈金龙:我同意李老师的判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是新中国史的主题。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世界大同而不懈奋斗,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懈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新中国史的主线。

 

程美东:是的,贯穿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无论是改革开放前30年还是改革开放后4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中心线索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新中国70多年来,前30年,我们解决了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问题,使得中国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取了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夺目灿烂的生机,中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目标进军。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史!

 

主持人: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关键转折点就是改革开放,因此形成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论断与争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新发展阶段又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李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对于新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问题,我认为:第一,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第三,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只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发挥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第四,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第五,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一定能实现。

  

陈金龙:认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能将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简单割裂开来,更不能以一个时期否定另一个时期,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来说,没有改革开放前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从方针政策的制定而言,改革开放借鉴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包括遭遇挫折的历史教训。

  

主持人:史由证来,论从史出”,习近平提出“两个伟大革命论”,即“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和领导全党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断。这一理论在新中国的探索与发展中是如何体现的?

 

李捷: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国史的侧重点,与党史有所不同,不可能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展开专门的论述。新中国史主要是通过着力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领导、决策、推动作用,来体现党的自我革命对社会革命的引领推动。同时,也通过重点反映新中国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大影响和决定性作用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大事件,来彰显党的自我革命对社会革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陈金龙: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自我革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建设之中,把反腐败斗争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正是在自我革命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社会革命取得突破性进展,彰显了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路径。

 

程美东: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和党领导人民的社会革命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问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方面就是“其一,中华民族复兴必须由公正无私、有理想信念、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其二,中国共产党必须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把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进行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党的领导是关键,但党要实现科学领导、能够成为人民真心拥护的领导,必须不断通过自我革命来净化自己、提升自己,锤炼不断担负新任务、接受新挑战的领导者的能力和素养。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和使命的途径,没有这个途径,自我革命就失去了根本目标和任务。

 

主持人:马克思指出:“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历史是一面镜子,既给后人经验与借鉴,也给后人教训与启示。新中国的发展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回望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探索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挫折?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李捷:说到这些失误,我首先讲三句话。第一句,这些失误是探索中的失误。换句话说,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结果却事与愿违。第二句,这些失误也是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的失误。不应该发生,发生了则必须彻底纠正。第三句,从整个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看这些失误,并不是主流和本质。决不能因为有这些失误,就全盘否定新中国的历史,根本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只有讲清楚这三句话,才能站在历史的正确方面。

 

陈金龙:曲折和失误让我们更加警醒。1987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经历失误和挫折,使我们认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启动,实际上借鉴了新中国前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只有排除“左”和右的干扰,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程美东:就这些曲折发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是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同时主观上想尽快摆脱落后的社会发展状况,期望探索出一条便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以,这种错误是一种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是可以纠正的。其次,这种曲折的历史,在新中国70多年的整个历史中不是主流。当然,我们要永远汲取这个曲折的教训,那就是要谦虚谨慎,要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美好的愿望和现实的条件结合起来思考社会政策的制定。

 

主持人:在新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党和国家也时常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风险挑战。《新中国史大学生读本》中也专门写到了改革开放历史时期“应对国内外严峻考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的新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世纪发展历史时期“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迈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时期“战胜重大风险与自然灾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应对‘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党和国家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如何化危为机、化解风险、取得胜利?积累了哪些基本经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些经验,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李捷:在新中国史中,不论是“灰犀牛”还是“黑天鹅”,都是指高风险事件。高风险事件频发,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同的是,“灰犀牛”指的是大概率的高风险事件,“黑天鹅”则是小概率的高风险事件。

关于如何应对这些经验?对此,根据习近平的有关重要论述,我认为要强调以下几点。一是稳住基本面和底线,切实增强提高防控能力。二是主动防范,未雨绸缪,制定好预案,防患于未然、防患于萌发之时,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三是充分估计最坏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工作确保不出现最坏的情景,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四是突出重点,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国家安全、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总之,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陈金龙: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面临风险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新时代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主要有: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应对风险挑战的过程中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持稳定作为应对风险挑战的基石。

 

程美东:真正考验一个执政党和政府执政能力高低的不是常规的、可预期的事件,而是不可预期的突发事件。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效性上,新中国70多年在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朝鲜战争爆发时,新中国面临极其严重的突发事件,面对这个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超级地震效应的突发事件,新中国领导人在审时度势后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正确决定。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对外打开国门、对内搞活国内市场而形成的新格局,在社会生活中会出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群体性事件、生产安全事故等,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些重大突发事件都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实践充分证明,新中国在这方面交出了完满的答卷。

 


03 新中国史的精神传承

 

主持人: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凝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大道”与“精神”是回溯历史与把握历史的枢纽与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史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至关重要,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复兴历程来看,新中国史在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承继了哪些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又是如何形成的?

  

李捷:习近平在总结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时,概括出四种伟大的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些精神,在新中国历史上进一步得以发扬光大。

像“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就是伟大创造精神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传承和弘扬。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习近平要求,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创造更多中国奇迹。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在陡峭的太行山上,用最简陋的开凿工具,以“愚公移山”的顽强毅力,兴建起“人工天河”——红旗渠,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类似的奋斗精神,在新中国史上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说起伟大团结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在抗洪抢险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都发挥着无穷的力量,成为创造灾后重建奇迹、抗击疫情奇迹的无穷动力。伟大梦想精神,在新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习近平在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总结概括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后,这一响亮的口号就成为新时代最强音,凝聚起国内各民族、各阶层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力量。

 

陈金龙: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来看,新中国发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立足国情、自主选择的结果;新中国强调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光大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大一统传统;新中国强调国家关系、民族关系、政党关系之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精神;新中国的发展成就是干出来的、奋斗出来的,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品格。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将传统的中庸之道转化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行动策略,将以德治天下的传统转化为治国理政方略,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程美东:新中国70多年发展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复兴的辉煌史,是中国人民自立、自励、自信的奋斗史,这部伟大历史的形成,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有了这些精神谱系,所以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主持人:习近平强调:“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读史明志,鉴往知来,在历史中获得前行的动力。请几位专家为我们谈谈应该领悟“新中国史”的哪些精神?

 

李捷:可以说,新中国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谱系的延伸和发展。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的篇章,打出了军威、国威,为新中国建设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海外学子怀着报效祖国之心,义无反顾地踏上归国之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终于打破美苏等核大国的封锁垄断,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使新中国在世界上真正有了大国地位、大国尊严。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还涌现出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贫穷宣战、向落后宣战的英雄气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在创造发展奇迹的同时,铸就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精神,形成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他们身后矗立起一个又一个的精神丰碑。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塞罕坝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迎来强起来的新发展阶段矗立起新的精神丰碑。

在新时代,要特别强调发扬哪些革命精神呢?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我们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始终保持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陈金龙:“四史”尽管内容有区别,但有交叉和重叠,“四史”蕴含的精神有相通的地方。“新中国史”的精神,可集中概括为理想精神、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团结精神、务实精神、为民精神。

 

程美东:新中国历史中所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孔繁森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劳模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谱系,无疑是对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团结奋进为重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主持人:新中国70多年,波澜壮阔、成就卓著、举世瞩目,新中国史既是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也是思想史、理论史、文化史,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其他学科的优秀资源来深入理解新中国史的当代启示?

 

李捷:新中国史,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协同攻关的综合性学科。我们既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层面,分别进行新中国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生态文明史研究;也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层面,分别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沿革、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研究;还可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发展的角度等进行研究。

新中国史的当代启示,如果择其要者,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五点:第一,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历史中形成的核心领导地位。第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三,正确认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治国理政中的关键作用。第四,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第五,正确认识新中国史中的成功与失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持有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

 

陈金龙:是的,新中国史具有多维面相,可运用不同学科的视野和方法从不同维度进行研究。如借鉴政治学的理论,研究新中国的制度建设、国家治理、政治动员、政治社会化、政治认同;借鉴经济学的理论,从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等维度诠释中国道路;借鉴文化研究的理论,研究新中国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发展方针、文化发展实践、文化发展成就、文化发展经验。

 

程美东:任何学术研究都需要注意从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等方面着手,但是任何学术研究都必然有一个体现研究对象本质特点的主要研究方法,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术研究传统。这里需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关系搞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属于历史学研究,所以无论运用何种方法、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都需要以历史史料为基础,按照历史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就属于综合研究,任何学科都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时空中找到自己的对象开展研究,都可以按照自己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加以研究。

 

主持人:习近平指出:“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他也时常勉励青年学子“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那么,青年大学生如何通过学习新中国史,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担当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成长为时代新人?

 

李捷:青年一代通过学习新中国史,一是要听党话、跟党走,要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要自觉树立长在新时代、奋斗新时代的志向。既要为新时代自豪,也要为新时代添砖加瓦,要让自主自强、拼搏奋斗成为新时代不可磨灭的精神。三是要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出彩人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从我做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陈金龙:青年大学生学习新中国史,要认清新中国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方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代,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认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明确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贡献者。

 

程美东:学习历史是增长人的知识和经验的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学习新中国史,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来加以学习,这样才能更能清楚认识新中国史的历史坐标位置。二是要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发展来加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新中国史在世界发展中历史轨迹和特殊意义。三是要重视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结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这段历史中党的作用和群众的作用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加以分析考察,才能得出更客观的历史结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

李捷:《求是》杂志社原社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兼职教授。

陈金龙: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华南师范大学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美东: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9期

排版 | 瞿杨

审核 | 陈培永 曲建英